2007年11月13日,星期二(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五版:深度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谁来拯救“中国最美的湿地草原”
李亮

  若尔盖的老牧民经常会说“草没了,沙来了”,他们出外若敞着家门,回家后桌子上可以写字。这是对曾经有过“中国最美湿地”美誉的若尔盖草原最真实的写照。
  若尔盖湿地草原位于青藏高原东麓的川西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型湿地,它被中外专家誉为“中国西部高原之肾”。但是现在这块中国最美丽的湿地正面临被黄沙吞没的危险。据统计,目前,若尔盖县已经有70万亩草地沙化,另有133.65万亩草地正以每年11.6%的惊人速度沙漠化。而且若尔盖草原离素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旅游圣地九寨沟只有92公里,按这个速度,九寨沟将很快变成“黄沙沟”。

  沙化中的若尔盖湿地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控沙治沙就是若尔盖人的共识,在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下,沙化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一些30年前的沙化地带现在是一片片红柳林。
  这给了治沙人以希望,但更大的失望也让他们忧虑——治理的速度远远小于沙化的速度。2004年至2006年,若尔盖县治理沙化面积3万亩,而沙化面积却增加了27万亩。这种巨大的差距也迫使治沙人从根本上去寻找原因。
  过度畜牧、鼠害猖獗、执法不力是沙化很难治理的三大主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提高草原载畜率和草场利用率,若尔盖、阿坝等县在沼泽里开出上千个水沟,把水一直排到黄河里。如今脱水的沼泽地没有变成丰美的草场,反而板结硬化,并迅速退化、沙化。
  根据测算,若尔盖草原最大载畜量为170万个羊单位。但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整个草原已经超过了300万个羊单位,超出最大载畜量一倍。
  草原上牛吃嫩草、马吃草梗、羊吃草根,久而久之,恶性循环,造成草原植被流失,沙化加速。鼠害是另一个难题,草原上经常可见脸盆大的土堆,下面就是鼠兔的巢穴,这样的洞穴在草原上无法计数,使得沙化的土地更加千疮百孔。
  鼠类之所以增多,是它的天敌减少,“这和人们猎杀鹰有关系。”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理事、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说,“自然生态是千万年来自然形成的,不能人为破坏,生态脆弱区的原状也不应随意改变。”

  法律需要做些什么
  王灿发指出,目前中国有自然保护区2000多个,但现状普遍堪忧,有些甚至没有体现出“保护”的行为。“划而不建,建而不管”是对现状最形象的总结,“许多地方跑马圈地般圈上了,象征性地立碑标明‘自然保护区’,然后就不管了,有些甚至连围墙、铁网也没有”。
  在我国,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除了上述这些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外,还有许多与自然保护区相关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规章。
  王灿发认为,这些法律法规中,无一能够有效地保护自然保护区。比如过度畜牧问题,我国草原法中有规定,让农业部门去检查。“可是农业部门又担负着发展农业、畜牧业的任务。显然这样的执法主体就不对,应该让环保部门去管”。
  现实中,畜牧业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利弊互相权衡的问题,在有些地方,农业部门和环保部门互不让步是常有的事。
  王灿发建议,首先要尽快出台自然保护区法。自然保护区法在3年前就开始起草,但现在一直没有通过。我国自然保护区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比较尖锐、管理体制不尽合理等,现行的法规已经难以适应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亟待调整和完善。因此,在自然保护区条例实施多年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自然保护区法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要完善管理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解决人员、资金短缺问题;另外,执法不力的问题也亟需解决。
  去年年底,环保总局发布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办法》,其中规定,对于保护不力的自然保护区,进行降级处理,有关责任人将受到行政处分。
  但专家认为,这样的处罚依然是太轻,应该效仿国外做法,对人为原因造成自然保护区环境破坏的责任人除追究刑事责任外,还要进行高额罚款。